English

评《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

1998-04-10 来源:光明日报 梁景和 我有话说

迟云飞新著《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一书,是通过15年的爬罗剔抉、钩沉稽疑之后完成的一部专著,是作者严谨治学、厚积薄发的结晶。

第一,澄清了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形成过程。迟著指出,宋教仁在同盟会成立之前,虽然已接受民主共和思想,但不够成熟,其思想核心仍然是民族主义。1904年底,宋教仁到日本。在日本买过多种政治法律方面的辞典、讲义等书籍,并用心研读。1905年6月进日本政法大学学习,对法律产生了浓厚兴趣。1905年8月,同盟会16字纲领的提出,是宋教仁确立对民主共和信仰的标志。1906年初至1907年初,宋教仁翻译各国政治法律制度类的文献达几十万字,并在翻译中不时记下自己的见解。1909年前后,宋教仁形成了对未来共和国具体方案的设想。宋教仁在日本期间,对清末宪政作了系统评论,批判和揭露了清廷宪法大纲的虚伪性及清廷名为立宪实为专制的反动性,同时阐发了他本人对宪政真精神———即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和参政权的认识。迟著得出结论:宋教仁在黄花岗起义前,就对革命后的约法及政治制度有了较成熟的看法;而在武昌起义前,以注重政治体制为特色的宋教仁的宪政思想已经形成。

第二,探讨了宋教仁与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不同。迟著认为孙、宋二人宪政思想的不同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在革命后的政治建设上,孙主张要经过“军法之治”、“约法之治”,然后才达到与一般民主共和国相同的“宪法之治”;而宋教仁为避免革命后的武人政治,主张大局初定后立即实行民主宪政,而舍去“军法”、“约法”的革命程序。其二,孙中山主张应有较大权力的总统制;而宋教仁选择了总统不掌握实权、政府受议会制约的内阁制。其三,宋教仁主张英国式的两党制,并自认自己的党更适合组阁,但允许另一个党竞争;而孙中山虽然也曾支持宋教仁组织国民党,并赞同两党政治,但孙中山的一贯思想却是一党制,并设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许他党竞争政权。特别是到了晚年,孙中山的政党观又发展成为“以党治国”,这是较为明确的一党制。迟著在比较孙、宋宪政思想时,不仅仅注重比较总的结论,更注重分析孙、宋各自的理想以及他们对宪政的理解和对国情的认识,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索,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第三,详细研究了宋教仁组织国民党的经过。迟著研究分析了在组织国民党的过程中,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的各自历史作用和地位以及宋教仁组织国民党的曲折与艰难的历程等,并得出结论:国民党是以受过新教育的知识分子为骨干,以原国民党人为主体,吸收了立宪派人士、武昌起义后拥护革命或至少愿意接受满清灭亡现实的少数原清政府官员而组成的党。迟著还对孙、黄、宋三人在民初对袁世凯的认识和态度作了比较,分析了三人的异同,展现了宋教仁组织国民党以抵制袁世凯,进而实现其政党政治理想的伟大情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